因為是老鄉的緣故,因為寫的是家鄉微山湖畔、大運河兩岸的事,故讀宋致國先生筆記體長篇小說《運來運去》就特別的“順”。
文如其人,亦如宋致國先生的為人--不枝不蔓:小說從“馮大運”成了“宋大運”,就這一情節開始,就已經深深勾起我的閱讀興趣。小說以大運為主要小說線,幾乎涵蓋了宋家閘久經的村史和宋家閘各色人物,大事瑣事。小說里寫的很多場景、語言,包括人們的行為、心理……,讓人都很容易體會、理解。感覺好像就是在寫自己村的事兒和人一樣。書里的每個角色、每種行為,在我從小生活的村子里幾乎都能找到原型。如果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特別是60、70年代階段的人,一定會覺察到作者的厲害之處,才能更容易讀懂這部小說。這部小說的敘事風格依舊延續了作者的筆記體的筆法,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基本都是家長里短式的敘事。 但是,讀起來卻又讓人興趣盎然、不讀不快,甚至不時會叫人一拍大腿、大呼過癮。能寫傳奇故事的人不算牛逼,任何人有那個經歷,寫出來,都會吸引人。
但是,把平淡的事、平淡的生活寫的不平淡,才真的牛逼,這一點上足見宋老師功力的確深厚。小說場面宏大,幾乎把宋家閘所有的風俗文化、親情與愛情、人性和行為、問題和矛盾、政策、變遷全部囊括了進去。或許,正是愛之深、責之切。正因為宋老師對宋家閘深入血脈的熱愛,才希望把這些元素寫出來吧。小說涉及的事情人物是極為繁雜、密實、日常化的,如果沒有深厚的生活體驗,和對農村生活的近距離接觸,要寫好它,根本是不可能的。
雖然,也有不少作家在寫這種題材的東西,但在這些人的筆下,多數是觀念性的,或者是被簡化過的,它可以被概括,分析,陳述。在宋老師筆下,它對日常的敘述如同流水,看起來肆意流淌。其實,是有它們自己的河道的,你很難用現成的結論來概括它,它更多的是一種狀態,就挺立、呈現在那里,這就是創造了我一直認為的,能否在最日常化、最生活化的地方,寫出真情、寫出人性的困難、寫出生存的根本處境。這,才是衡量一個作家寫作才能的重要標準。
無疑,宋老師做到了。
作者簡介:
魏留勤,山東微山人,中國作協會員,濟寧市首批簽約作家,濟寧作協理事,微山縣作協主席,喬羽文學獎第一、三、四、五屆獲得者。先后在《雨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青年文學》《當代小說》《前衛文學》《清明》《陜西文學》《青海湖》等文學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60余萬字,并出版長篇小說《柳梢青》《大邊前紀》。《魏留勤中短篇小說集》曾獲2016年《陜西文學》優秀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