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和磁山文化博物館
來源: 作者:張海江 時間:2022-12-16
磁山文化大體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分布于太行山東麓冀南豫北地區,因最早發現于武安市磁山遺址而得名。
磁山文化遺址,位于磁山二街村東南1處南洺河北岸的濱河臺地上,北距武安城區17公里,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72年興修水利時被發現,1976年以來經多次發掘,揭露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發現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儲糧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還發現大量走獸、飛禽、魚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葉樸、碳化胡桃等動植物標本。
經測定其年代最早達8000年以上,當時已進入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術,擁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過著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社會生產以農耕為主,兼及采集、漁獵、家畜家禽飼養和手工生產活動;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糧食作物,發明了地下儲糧技術;飼養了豬、狗等家畜,并最早馴化了家雞;繼承發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燒制及編織紡織技術;出現了古樸的原始藝術,并萌發了以崇拜與祭祀為特征的原始宗教,開啟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文明之光。
經測定其年代最早達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農業、飼養業和地下儲糧技術的發明,儲糧窖穴的發現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考古以來發現最多的糧倉,可謂“天下第一糧倉”。作為北方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磁山文化的發現,修正了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將其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的出現,使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種谷養畜新紀元,開啟了粟作農業的先河,奠定了早期中華文明的歷史基礎。“磁山文化”的發現,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雞的最早養殖地,陶器最早制作地。正是勤勞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8000多年前創造了承前啟后的輝煌,人類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舊時代,開創了農耕文明的新紀元,這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個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早期研究的空白,是我國北方重要原始的文化類型。為研究原始社會氣候、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多種學術問題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磁山文化之所以能震撼世界,不僅因其數以千計、品種齊全的陶、石、骨、蚌器及以糧食窖穴為主體的生活遺跡,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獨樹一幟,為研究該遺存的文化內涵、發展水平及與各文化間的交流或發展關系提供了依據和線索;更主要的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物不僅證明了磁山文化時期磁山的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制陶業等領域有了較高的水平,而且編織業、紡織業、藝術品生產、宗教崇拜等方面也都有了原始的體現。
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為世界農業起源、家禽飼養發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據,標示著磁山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8000多年前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以后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國新石器文化遺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和鏈條,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在我國新石器考古學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堪稱我國近代以來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
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文化博物館始建于2007年,2011年10月15日正式開館。磁山文化博物館位于武安市磁山二街村東,距武安市區17公里,是在磁山遺址旁興建的一座以“弘揚磁山文化,展示華夏文明”為宗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科學研究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占地33畝,建筑面積8366平方米。主體建筑的一、二層為基本陳展,三層為中國粟文化科普展廳。基本陳展分為“驚世發現”“文明之光”“時代新篇”三部分。展廳對于300件(套)館藏文物,采用圖片、實物、模型、音像等多種展示技術手段,力爭科學、準確、全面地闡釋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的生活奧秘、創新成就和文明進程,旨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振奮民族精神。
一樓展廳有四根神鳥圖騰柱,這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鳥頭形支腳的化身。陶盂和鳥頭形支腳是磁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支腳的造型大概從大自然的鳥形得到啟發,陶盂置于三個平頂的支腳上,鳥頭的前伸部分恰好托住了盂底的外緣,兩者渾然一體。磁山人將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運用于生活的創造中,從而達到了審美與實用的統一。
大廳中心正前方是中華文明源浮雕墻,墻高13米,寬9.7米,它真實地反映了磁山先民農耕、飼養、采集、制陶、狩獵、收獲、祭祀等場面,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
中間的地面圓形坑是磁山文化區位微縮沙盤,真實地反映了8000多年以前磁山遺址的地形地貌,以及現在磁山遺址周邊河北省各處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位置和分布。洺河流域 除已發現的磁山遺址、牛洼堡遺址、西萬年遺址等幾處文化遺址外,還分布著念頭遺址、東萬年遺址、城二莊遺址等十多處文化遺址。
一、二層的展廳,集中陳列以陶盂和鳥頭形支腳為代表的270余件文物,其中有百余件屬國家級重點文物。這些文物,大都是各種工具和器物。有石制的,有陶制的,也有骨、角、牙蚌制成的。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既是磁山先民聰明才智的體現,也是人類祖先辛勤勞動的結晶。博物館利用現代聲、光、電、影像等多媒體技術手段,輔以文物、照片、圖畫、圖表以及幻影成像、模擬景觀、雕塑符號等手段,將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發掘、研究保護利用等經過以及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奧密、文化內涵和創作成就一一向參觀者做了相近的說明和介紹。在這里,通過7臺投影儀把磁山先人原始半地穴茅屋,飼養雞、豬、狗,加工谷物,哺育孩童,捕魚狩獵,用陶盂燒火做飯等場景逼真地再現出來。
觀眾駐足于“磁山人家”之前,遠處是藍天白云下的南洺河潺潺流水,河岸邊良田阡陌間蘑菇形的半地穴式房屋,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著這個8000多年前的繁華部落,它是那樣遙遠,卻又近在咫尺,思緒會被一下帶到那個遠古時代,獲得一種奇妙的感受。
三層“粟”為核心,是“粟”流從源——磁山·粟黍文化展。展覽以粟黍歷史為線索,以人類和粟的關系為中心,全面揭示粟黍的發展進程和重要意義。
展覽內容分為“粟源”、“粟類”、“粟作”、“粟食”、“粟魂”、“粟鄉”等六大部分。
磁山文化博物館配套設施建有磁山文化公園,其中包括磁山陶鼎主題雕塑、日晷、景觀噴泉、文化長廊、磁山地穴式公共洗手間以及綠化景觀,是磁山文化博物館的組成部分,公園充分利用場館資源,運用磁山文化內涵,以自然山水為依托,融原始意味、現代氣息、館園景觀、休閑觀光為一體,具有深厚磁山文化底蘊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專類公園。
磁山文化博物館,殷切地等候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