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與德國有著不解之緣,1957年他受國家委派人生中第一次踏出國門去往的國家,4個月的訪問交流經歷對李可染的藝術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期間,其創作了《泰山日出》并贈與時任民主德國副總理的博爾茨。1986年7月,李可染當選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
李可染 《泰山日出》
立軸 設色紙本 138.5×62.5 cm1957年作
題識:敬愛的博爾茨同志粲正,一九五七年,可染于柏林。
印文:李、墨戲、陳言勿去
鑒藏印:夏(Jerg Haas 夏漢斯收藏印)
來源:
1. 前民主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Lothar Bolz博士(路塔·博爾茨)收藏。
2. 德國著名東亞藝術品和中國書畫收藏家,威斯巴登州Jerg Haas (夏漢斯)1970年代于柏林獲藏。
此畫乃1957年李可染出訪德國期間,為時任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路塔·博爾茨(Lothar Bolz)所作。
1957年,李可染與關良作為文化部委派的代表團成員訪問當時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此次德國之行是李可染生平首次踏出國門。四個月的德國旅途中,李可染參加了新中國在東德柏林舉辦的“現代中國水墨畫展”的開幕式,后又成功舉辦了計劃之外的公開性個人畫作展“兩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李可染和關良風景繪畫與劇院隨筆”,參觀了德國許多間藝術博物館,去德累斯頓、易北河等地作大量寫生。
左圖:畫展海報;右圖:位于柏林羅布特闊赫廣場上的德國藝術科學院
1957年,在博爾茨的倡導下,德國藝術科學院為到訪柏林的李可染和關良舉辦了畫展。
左:Lothar Bolz (博爾茨1903—1986),民主德國副總理,外交部長,部長會議副主席;
右:1955年12月12日,從左到右 德國總理Otto Grotewohl、毛澤東主席、德國外交部長Lothar Bolz
畫中所繪為太陽即將升起的晨曦時分,朝霞已照耀到高山的頂部,山下一條依山勢蜿蜒的石階小路,正有三個人物拾級向上攀登,兩旁是濃密的樹林,若隱若現的亭子置于路旁,供登山人士短暫歇息。畫中景色為李可染1954、1956年前往大江南北觀覽真山真水進行實地對景寫生的積累,進行大膽的取舍構思與高度的意境加工而成。
五、六十年代,李可染的寫生和創作,用筆重于用墨。此《泰山日出》是為典例。畫中坡地、石階、樹林的主干與枝葉,山巖的紋理,先細致勾勒物象的輪廓,再以短線、點、擦等進行分類靈活施用,豐富而統一。畫幅中部樹梢的蓊郁交織和上部山巖的堅硬枝感,多層次的濃淡墨點和短促的筆線,于逆光的虛實中,借助線的結構美,濃淡干濕中,拙澀與輕靈相對立,尤呈現獨特的厚重感,透出紙筆材料工具的綜合肌理和山、石、樹的形、質、神的巧妙融合,更是與情感激蕩、意境抒發相對應,躍動著一派生機。
在色調的運用上,此畫將逆光法則與紅色相結合。畫面整體籠罩于暗調中,前景的樹林雖處于逆光之下,但樹梢出的留白,以突出晨曦時分,天色微明,百物待興。樹枝、樹干、略施紅赭,暗示太陽初升。遠景處,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于山顛,紅日與山巖頂端敷以厚重的紅色,盡顯朝氣蓬勃與旺盛的生命力。
此畫為李可染山水中僅見之直接描繪日出景致者。此畫對逆光景致的探索,以及對紅色的運用,一定程度上也為《萬山紅遍》創作奠定了堅實的視覺圖式經驗,故尤顯珍貴。
六十年代初,李可染先后繪制了七幅尺幅各異的《萬山紅遍》,成為畫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山水畫代表作。作者以大量朱砂來渲染畫面,滿目紅山,完美表現毛主席詩詞意境所追求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一幅政治性與藝術性結合的“紅色山水”代表作。其中三幅現分別藏于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和榮寶齋;一幅為可染先生家屬收藏;另有三幅被海內外藏家珍藏。
李可染《萬山紅遍》 北京保利2012春 Lot 3871 成交價 RMB2.93億元
此畫由博爾茨收藏后,再由德國著名東亞藝術品和中國書畫收藏家夏漢斯(Jerg Haas,1940-2021)遞藏。
夏漢斯曾于1966至1968年在周恩來安排下在上海外國語學院任教,這期間開始了他的收藏活動,在中國的文物商店購買了很多中國書畫。回到德國后至1980年期間又購藏了大量的中國書畫。他的藏品在1974年于柏林,奧芬堡以及多塞爾多夫舉辦收藏展。也被德國柏林東亞藝術館、漢堡藝術與手工業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