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科技先行。近年來,為更好的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科技服務效能,巨野縣科技局聚焦企業產業發展需求,采取問題導向,通過精準施策送服務,主動靠前解難題,加大研發促創新,狠抓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巨野“231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較好效果。
聚焦服務提質增效,優化創新生態環境
幾年來,巨野縣科技局積極開展“科技三下鄉”“進企業促創新”“科技服務提升年”等活動,問需求、送服務、解難題、促發展,先后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隊15支,共計100余人,服務全縣17個鎮區辦,使轄區內108個省級貧困村全部脫貧,期間,共發放科技創新政策匯編、宣傳折頁3000余份,實現科技政策“一本通”“一張清”,培訓人員超2800人次,服務企業50余家,全力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協調解決助力企業紓困解難。近三年來累計兌現1680萬元科技獎補資金,單2020年,組織63家企業享受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總額27342萬元,稅收減免額627.44萬元。今年又幫助金牛車業、現代精細化工、卓鴻防水、嘉麟生物等8家企業實施了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申請,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銀行巨野縣支行對接,共發放科技貸款2600萬元,全力改善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難怪金牛車業劉鴻垚經理高興的說,“現在有了郵政銀行的及時雨,我們就能放心擴大規模生產了”。這一切都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特別在圍繞破解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方面,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保持企業平穩運行,持續增長。譬如積極服務山東花冠集團、山東陸達機械有限公司和山東聚祥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校企合作、節能減排等工作,連續三年企業的利稅率都超過了10%,為企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推進科技平臺載體建設,集聚創新資源
2017年幫助山東恒偉化工有限公司成功申報了“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現了零的突破。2019年我局指導山東金鐸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巨銘能源有限公司成功申報了菏澤市重點實驗室。2020年幫助凱麟環保、恒豐果蔬、華夏國藥等20多家行業骨干企業與35所高校院所對接簽訂技術合作和成果轉化協議;2021年幫助山東萱源技術研究院成功申報了“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今年乘勝追擊再次指導山東力樂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申報了第二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正等待專家審定;幫助聚祥機械、百特機械、海林環保、力樂新材料、萱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成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院。促進創新資源整合,加速推動成果轉化,近三年來共獲得省、市科技經費250多萬元。
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積極與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聯系,幫助企業尋找產學研合作伙伴,為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指導山東金鐸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報了菏澤市協同創新院士工作站。巨野縣科技局為實現有效溝通協作共贏機制,建立了“巨野科技服務群、企業舒困對接群、高企跟蹤服務群、科小入庫指導群”,促進創新資源合作共享。充分利用掛職科技副縣長司崇殿、王保平的人脈關系,先后與鄭州大學、山東大學、寧夏大學、哈工大、濟寧學院、山東交通大學等深入對接,召開多場專題推進會,擬定合作事項清單,商討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共梳理匯總150多項企業技術需求,發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600多項,組織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12場次。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互惠互贏,成效明顯。
加快科技人才隊伍的引進和培養,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城市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源開發、引進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強化人才支撐,以科技特派員和專家大院為依托,重點培養農村實用型的科技人才和企業緊缺人才,努力建設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團隊,在廣大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匯聚的良性循環。
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國內共成功申請注冊山東省科技特派員90人,成立專業科技扶貧隊15支,培養鄉土人才、致富能手100多名。引進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專家束懷瑞院士、蘋果專家毛志泉、沈向、姜來印教授;引進山東大學計算機專家尹義龍教授,鄭州大學煤化工專家的曹亦俊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地礦專家張一昕教授,山東師范大學的物聯網自動化專家宋蓬勃教授,回鄉創業人員上海同濟大學的李敏昌教授。國外方面,幫助三禛電器有限公司成功引進了韓國電氣專家7人;幫助康居商城引進加拿大商貿物流人才1人;幫助麟州冷飲、百特英語引進英語口語專家孟加拉國2人;幫助美菲服飾引進巴基斯坦專家1人。幫助博勢食品有限公司引進希臘專家2人,其中有一位是A類科技人才。
2019年幫助山東聚祥機械申報了山東省重點扶持區域急需人才“綠色墻材制造智能化及墻材生產智慧工廠示范應用”項目,獲得100萬元的資金支持,2020年幫助山東陸達機械申報了山東省重點扶持區域急需人才“道路粉料智能撒布車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化”項目,獲得100萬元的資金支持。2019年協助山東恒祥機械有限公司聘請了濟南大學楊學峰博士、趙洪華博士開展全自動程控多孔磚生產線設計及新產品開發。
積極宣傳科技惠企政策,共享科技發展成果
巨野縣科技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巨野縣委 巨野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十大工程”加快推動巨野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菏澤市人才新政30條(修訂版)》《中共巨野縣委 巨野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若干政策意見》《巨野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區域自主創新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大力宣傳科技惠企政策,加快管理職能向創新服務轉變,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潛能、釋放創新活力,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一是通過走訪調研、發放明白紙、微信平臺等方式,把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企申報、研發投入加計扣除、高端人才引進等相關補助政策宣傳到位,讓企業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利用政策。
二是加強惠企政策培訓。多次舉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費用歸集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專題培訓班。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和財務人員參訓300余人次。通過培訓,進一步讓企業認識了科技惠企政策的優越性,提高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三是落實發放科技惠企補助經費。僅2020年,就發放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獎補資金、中小微企業省市研發補助資金等238萬元,35家企業申請省級研發投入補助資金948萬元。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巨野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逐年提升,經與縣統計部門協調,截止今年六月份巨野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去年的同期落有增長,上報數據為34.8億元(去年同期23.8億元),占比26.83%,列鄆城、曹縣、東明之前,同比增幅56.25%,增幅暫列第一名。過去幾年,這項指標一直在倒數后三徘徊,由于分子小,分母大,占比自然落后,多次拉科技考核的后腿。
端正學習態度,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品是立身做人的根本。科技局一直是一個充滿團結友愛的戰斗集體。雖然我們人員較少,但工作效率高,每個人都能獨擋一面,我們采取“以老帶新、新老結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工作模式,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打造學習型機關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我們年年專題學習國家和省、市科技大會精神,并結合工作實際深入研討。通過學習使干部職工轉變了觀念,為迎接新任務、新挑戰樹立了堅定的信心。通過走出去學習考察、組織干部職工集體學習形式,不斷激發干部職工自學熱情,使機關干部職工適時更新科技業務知識,提高駕馭科技管理工作的本領。先后有兩名同志獲巨野縣“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有三名同志分獲“菏澤市最美家庭”“巨野縣最美退伍軍人”“菏澤市雙招雙引先進個人”“巨野縣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殊榮。
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好政府引領和服務作用
為更好的為企業和百姓做好服務,我們分門別類展開各種調研,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聽民聲,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企業所需、所盼、所憂,采取問題導向,變企業吹哨為主動上門服務,精準對接,甘做“店小二”。通過“一對一、面對面”交流,開展“個性化、全流程”的服務,加深了政府和企業的感情,融洽了干群關系,提高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公信力。由于主動作為,大膽創新工作思路,巨野縣科技局2016-2021連續五年榮獲“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先進單位”,被山東省科技廳評為“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
考核指標盯緊靠死,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衡量一個單位工作的好壞,領導關注的是各項考核指標的全市排名,因此我們把考核指標列為工作的重頭戲,采取專人負責,月月調度,每季度匯報,半年一總結的方式,超前謀劃,研發投入三項(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技術合同登記額、科小入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等一直位列全市前三,特別是今年上報研發投入11.68億元,占比居全市第一位,增幅居全市第三位。科小入庫數量連續3年位列全市前三,今年已入庫55家,暫列全市第二名。研發投入給全縣整體考核分值增了光、添了彩,多次收到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肯定和表揚。在日常工作中,大家自覺遵守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和財務制度,相互補位不越位,工作盡心盡力,互相取長補短,通力協作,形成一盤棋。在科學發展觀考核、高質量發展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科技工作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科技工作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堅信,在新一屆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科技惠企春風政策的引領,有科技分管縣長的大力支持,有兄弟單位的通力協作,巨野的科技工作正乘風破浪,逆勢而行,猶如東方冉冉升起的紅日,正蓄勢待發,風生水起,未來可期。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巨野的科技工作一定會迎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動,為巨野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