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拼命生,后面不讓生,再后來放開二胎,到現在放開三胎。每一次國家的政策變動都會帶來國人的思考,我認為放開三孩政策是基于最新的人口變化而及時做的生育政策調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增至2、64億人,我國出生人口經歷了1949-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三次高峰期,六十年后必然形成2009-2018年、2022- 2035年和2041-2057年三次人口老齡化沖擊波。過去10年我國經歷了第一次沖擊波老年人口規模從1.78億人增至2.64億人,老齡化水平提高了5.44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年均凈增加833.7萬人。“十四五”期間,即將迎來人口老齡化更加猛烈的第二次沖擊波。
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水平降至1.3,進入了世界生育率最低國家行列,出生人口規模僅為1200萬人,2021年人口凈增長48萬人,創歷史冰點。據專家預測,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很有可能在2021年超過14%,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很有可能在2022年超過20%,跨入中度老齡社會。老年人口規模增加和人口老齡化加速增加的事實不可逆轉。
既然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短期不可逆轉,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形勢所迫,更是發展所需,鼓勵生育三胎就是解決老齡化的對策之一,未來的中國如果還繼續保持低的生育率,那么我們必然就是一個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老齡社會,這是不可逆轉的。
我認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未來中國經濟社會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要注意兩點:一是適應老齡社會,二是積極應對老齡社會,不能回避。
關于生不生三胎很大程度取決于經濟條件,據調查,我國“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僅為1.66個,比“80后”低10%。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婦女,僅不足半數。他們生育孩子最大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小到琴學書畫,大到人生規劃,無一不寄托著父母的期望。
除了經濟壓力,還有社會大環境的競爭。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對幸福的指數和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沒有時間孕育和養育更多的子女。
其三,時代在變,人們的婚戀觀也在改變,過去多子多福的思想已成過往,過去經濟匱乏,養兒防老。現在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注重內心的精神家園。
其四,過去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高度的男權社會,現在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的自立自強和高度獨立意識日益顯現,生育勢必影響她們的工作和前程。
我認為要想達成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及推動實現適度生育率水平的國家目標,除了放開三孩政策本身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幾點:
1、出臺與三孩生育政策配套和銜接的更優惠的經濟社會政策,讓人看到人口紅利,直接受益。夯實應對老齡社會問題的物質保障和財源基礎。
2、實施漸進式推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舉措,先行試點,成功后逐步推開。
3、從政府層面出臺更多的養老、醫療政策,建設更多的福利養老機構,覆蓋到村鎮、社區。引入專業陪護培訓機構提供農村家庭護理技能培訓。培養更多的養老、助老專業人才和民間志愿服務隊,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4、實施“富人”思維。指的是家長在考慮要不要三胎的時候,不局限于自身經濟以及外在因素,學會在家庭教育上面為孩子創造更多很好的環境或條件,來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思維和更大的格局。
5、過去所有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法律法規全部廢除,重新定位,重新立法。與三孩生育政策不相適應的規定、條款以及政策,該廢止的廢止、該修改的修改。
6、要建立生育安全和生育關懷的政策機制,應該包括一是加強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機制。二是加強中小學普及正確的性與生殖健康知識,對青年人加強婚前健康檢查,進行優生優育教育和技術服務,孕期健康檢查,產期的產婦及新生兒的關懷和健康服務等。
7、通過完善收入分配體系,壓縮高收入群體,增加中等收入群體,建立健全更加公平的、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分好“經濟蛋糕”。
8、優化經濟發展供需結構,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就業是最有效的應對老齡化的手段。針對重點低技能人群、城鄉貧困勞動力等開設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課程提高勞動參與率。二是利用現代化生產工藝、先進設備、信息化智能技術提升勞動生產率,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型。
9、在萬物互聯、萬物互通的數字化時代,把科技應用場景拓展到老年社會參與日常生活老年健康、醫療問診等各個領域。打造老齡產業新業態,深化老年輔助技術研發應用大力發展助老適老產品和服務。發揮科技進步的正面性,共建“全齡友好型”社會。打造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健康環境、健康產業等綜合養老健康體系,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