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官屯于氏發祥地及遷徙情況初探
來源: 作者:于法領 時間:2025-02-17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定有其源。即“木本水源”,如今我于氏先祖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居于官屯已620年有余,先祖自定居魯西南后,農桑為本,耕讀持家,積善積德,五世其昌,政布南黔,巡撫秦疆,方伯中丞,同聚一堂,光宗耀祖,永世流芳,澤被后世,萬代頌揚。其后世子孫承繼祖德,豯養家聲,發揚光大,人口眾多,詩書傳世,道德修養,宦跡累累,學術精深,名人輩出,典史銘記,堪稱魯西南名門望族。現于氏族人已達4萬之眾,且在此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繼續遷徙他方,散居祖國天南地北,四面八方,乃至海外各大洲。為使于氏后人在將來的日子里能夠準確追根溯源,理清分派世系,現根據有關史志資料和《于氏家乘》記載,對于官屯于氏發祥地及后世遷徙情況作如下初步探索:
一、于姓來源、得姓始祖及發祥地
于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出自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一般認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以國名為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其古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后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姓了邘,后來去邑旁姓于,是為河南于氏(這是于氏的最主要來源)。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后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于氏。
二、于氏的主要郡望、于官屯于氏所屬郡望及堂號
郡望為某一姓氏居住在某一地區其地位最高的家族,也是顯赫世族的標志,通常在其姓氏前冠以地名。歷史上于姓郡望主要有:
(一)河南郡,治所在洛陽,西漢時范圍在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洢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于氏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二)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西漢時相當于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于氏,應為戰國末年由河南沁陽遷徙到郯城于氏家族于公后裔。
(三)河內郡,治所在懷縣,楚漢時相當于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于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后裔。
根據于官屯于氏家祠楹聯:東海聲華門容駟馬,西秦事業銘勒十勛。以及《于氏家乘》記載,于官屯于氏為西漢西平侯于定國的后裔(未記載為幾世孫),于官屯于氏的郡望應為東海郡,此郡望的名人有西漢的于公,曾先后擔任縣獄吏,判決審理案件十分公平,被于公判定有罪應受 制裁的人沒有怨言。郡中百姓在于公活著的時候就為他建立了祠堂“于公祠”,設祭拜供表示感激敬仰。有著名的“東海孝婦案”傳世,記述于公秉公斷案,萬民敬仰,后有元朝時著名元曲家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即是以“東海孝婦案”為素材所創作。于公的兒子于定國,漢宣帝時因才能超眾,直言上諫,任光祿大夫,后改任水衡都尉,丞相,被封為西平侯,謚號安侯。
于官屯于氏宗祠為追溯“木本水源”而建,名為“敦睦堂”(意蘊敦親睦族),即此支于氏堂號為“敦睦堂”。
三、于官屯于氏先祖的遷徙路線及后人居住地
由于官屯于氏家祠下列兩副對聯楹聯:“ 東海聲華門容駟馬,西秦事業銘勒十勛”、“邘城世德紫誥朱衣荷兩朝恩寵,豯養家聲高車駟馬駕百代之英才”,可以窺見于官屯于氏先祖遷徙路線及先祖創造的不朽業績。
“ 東海聲華門容駟馬,西秦事業銘勒十勛”解讀:東海郡于氏有于公、于定國父子功高蓋世,宋代王炎有詩句“門容駟馬于公宅,客佩金魚吏部廬”傳世,蓋指東海于氏家族的高貴顯赫;“西秦”今指陜西省,古代清朝之前,陜西泛指陜甘寧一帶,明萬歷年間,此地綱紀松弛,貪官腐敗,賦稅超重,百姓受難,流民遍地,匪患成災,外敵入侵,亂象環生。于官屯于氏八世祖于若瀛“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任陜西巡撫,到任后,不顧身患疾病,夙夜操勞,時刻在公,整肅綱紀,懲治貪官,減免賦稅,撫恤百姓,安置流民,剿滅匪徒,抵御外敵,成效顯著。正當陜甘寧地區日趨穩定之際,若瀛祖積勞成疾,鞠躬盡瘁,逝于任上,萬歷帝頒旨贊其:“品格真純,才猷昌茂,擢第有陳,靖國之謨,名高司馬,位列九卿,治理三秦,廣施恩澤,品格真純”,功高至偉,惜其鞠躬盡瘁逝于任。可謂“西秦事業銘勒十勛”。
“邘城世德紫誥朱衣荷兩朝恩寵,豯養家聲高車駟馬駕百代之英才”解讀:“邘城世德”指于氏得姓始祖及發祥地,于氏系皇(王)族血脈,德行世代相傳,綿延萬世;“豯養家聲”一詞說明于官屯于氏先祖曾生活于萊陽,且為萊陽名門望族,因為據《萊陽縣志》記載,“豯養”為古澤藪名,在今萊陽市東,后湮費。用“豯養”特指代萊陽,“家聲”意為高貴門第,聲名遠播,據多方考證,于官屯于氏先祖在萊陽為“于氏世家”(世家即門第高貴并且世代相延續的人家),是萊陽金末元初名人于玠公后裔,當時萊陽于氏家世顯赫,累世為官。于官屯于氏的八世祖于若瀛在《萊陽縣志》補注中列為萊陽“于氏世家”遷出名人;七世祖于錦、八世祖于若瀛皆為明代進士,在他們的“進士登科錄”上均注明祖籍萊陽;八世祖于若汶號萊源,若瀛祖之次子鳳蘊號豯養。這些記載都說明于官屯于氏先祖曾生活于萊陽,且為名門望族,遷出若干代后仍對祖上居住之地念念不忘,以各種方式紀念之。“紫誥朱衣荷兩朝恩寵,高車駟馬駕百代之英才”,據《于氏家乘》記載:于官屯于氏自遷至巨野以來,明清兩朝,取得庠生及以上功名的人數高達133人,一個家族有如此眾多人取得顯赫功名,這在魯西南地區、山東省乃至全國都實屬罕見;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兩朝于氏先祖功名累累,宦績卓著,名人輩出,歷史上就有“五成進士九登科”之美譽(五個進士:于錦、于若瀛、于五美武進士、于瓚、于承森武進士;四個舉人:于之民武舉、于昌祚武舉、于金閣武舉、于秉亮),因于氏子孫忠君愛民,功高至偉,明、清兩朝頒發給于官屯于氏的圣旨就達十七道之多(含一道頒給山東提刑按察司副使俞維宇諭祭于若瀛的圣諭和一道朝廷恩準于氏建立家廟修輯族譜的圣諭),這些圣旨像一面面旗幟旌表我于氏家族先賢的至偉功績,引領我于氏后人不忘祖恩,踏著祖先的足跡奮勇前行,創造無愧于祖先的輝煌業績。
另據《于氏家乘》記載:于氏原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望石鄉房屋社土山前,明永樂二年(1404)遷出四支:一諱青遷鄄城紅船于莊,生子伯忠、伯孝、伯誠、伯信;一諱獻遷巨野東南于樓,生子伯圣、伯賢;一諱巴遷巨野城西朱煙墩,生子伯才;一諱杵遷巨野城西肖官屯,始祖近支,生子伯鑫。于官屯于氏始祖諱穩,行三,改濟寧衛軍籍,遷兗州府,后分曹州府巨野城西三十五里許呂衍祖屯,生子伯能、伯秀(住龍堌集),村名多次更改,依次:呂衍祖屯—呂杰所屯—馮百戶屯—馮祿屯,后改為于官屯。
綜上所述,于官屯于氏先祖的遷徙路線為:從邘城(即邘國) ——郯城——萊陽——巨野于官屯。
于官屯始祖于穩遷徙至巨野于官屯后,“五世其昌”,二世長支伯能祖下七世長支錦祖遷至濟寧于大街,其后伯能祖下又有后人陸續遷至巨野縣太平鎮于莊、江莊、鄒莊,鄆城縣南趙樓鎮西姚莊、王土墩,鄆城縣黃安鎮于樓,濟寧市任城區安居、微山縣趙廟鎮趙樓,鄆城縣丁里長鎮于屯,菏澤市牡丹區沙土鎮張吳莊,巨野縣城里(原西關),巨野縣龍固鎮張樓、巴庵于莊,巨野縣田橋鎮李海,菏澤市里夾斜街于莊,江蘇省沛縣段里、豐縣,成武縣于橋、于莊,巨野縣章縫鎮倉集,河南省臺前縣夾河鄉于樓,臺灣省等地;二世二支伯秀祖下七世鐸祖始遷至巨野西龍固集,鐸祖也有后人陸續遷至江蘇省徐州呂梁,菏澤市曹縣,菏澤市牡丹區辛集等地。現如今,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于官屯于氏后人,以更加寬闊的胸懷,懷揣絕技,身披夢想,用拼搏創業的精神,弘揚先祖遺風,如同蒲公英的種子播撒到全國各地,有的甚至走向全球的各大洲,牢牢扎根,成就希望。
(作者鄭重聲明:本資料有參考其他先輩研究成果之處,在此不再一一注明,敬請涉及人士諒解。)
( 菏澤市巨野縣太平鎮第一中學 于法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