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現教師風采,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巨野縣實驗幼兒園以“博愛養正”為行動指南,組織教師開展了“才藝展示”和“育人故事”展播活動。老師們用心準備,積極參與,用專業知識和教育熱忱向大家展示實幼人的初心和情懷。
李榮榮,二級教師,學前教育本科畢業,巨野縣實驗幼兒園管風琴班教師,衛生保健組成員。2014年通過統一招編以優異成績參加工作。任教期間,獲得“巨野縣防溺水安全優質課”榮譽,在“課程思政”百節示范課堂活動中獲得市級榮譽。在工作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關心、愛護每一位幼兒,刻苦鉆研,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為人師表。
一束贊許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贊許的點頭,都可以傳遞真情的鼓舞,都能表達對孩子的夸獎。
第一天入園,孩子們都是在哭鬧與不舍中與爸爸媽媽分別,老師們一個一個的安撫。在班級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可以在老師的安慰下,慢慢疏導自己的情緒,而在這段時間,我卻對一個男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名字叫森森,他是唯一一個不聽哄不聽勸的小朋友。每天早上背著書包來到幼兒園,一直哭鬧不止,書包、衣服不讓任何人碰,說話發音不準,老師安慰,他卻像聽不見一樣,依舊大哭大鬧,甚至會掀翻小朋友的桌子。
每天早上還沒有看到森森,就能聽到森森響亮的哭聲。剛到幼兒園的森森,在班級里表現獨特,不喝水、不吃加點、不吃飯、不上床午休,叛逆心理特別強,因為森森在幼兒園的這些表現,我及時與孩子媽媽溝通,孩子媽媽告訴我,孩子是被奶奶寵壞了,希望老師多多費心,更改孩子的不好習慣,在幼兒園多多改善。
面對森森這位小朋友,以及家人對孩子的無奈,我作為森森的老師,在經過一系列的觀察、溝通后,開始嘗試進入森森的“世界”。
早上老師從媽媽的懷抱中接過森森,森森就選擇用放聲的宣泄來表示對老師、對幼兒園的抗拒,我拉著森森的小手去搬小椅子,想讓孩子坐下,森森則又蹦又跳的選擇抗拒。在大家都去領餐時, 每每都會發現一個小小的身影,在門口坐著,“森森,吃飯了”“我不吃,我要等媽媽來接我”,勸不動森森回桌吃飯,我就端著餐盤,一勺一勺的喂森森。午休時,大家都在老師的故事中,慢慢入睡,森森依然會在門口等待媽媽的到來,我們嘗試勸說他,可是卻換來大聲哭泣,有時坐著坐著自己睡著了,我們老師把他抱到床上,嘗試脫下孩子的鞋子,讓孩子好好休息下,但是一碰就會醒,不許脫鞋子,我們只能摟著孩子,輕拍安撫,有時都感覺到手臂發麻,但看到孩子在老師的懷抱中睡的這么香甜,覺得此刻真幸福。
后來我發愁該怎么樣打開孩子的心扉的時候,偶然發現森森書包上多了一個小恐龍的掛飾,我觀察到他對小恐龍愛不釋手,我再次嘗試與孩子溝通,用夸張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告知孩子,老師和他一樣特別喜歡恐龍,知道有霸王龍,三角龍···聽著我說,森森忽然像是遇到了“知音”,一直盯著我看,我拿來了一套恐龍系列的繪本書《永遠永遠愛你》,第一次與森森一起閱讀,此刻他安靜了,很認真的聽著,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他也有安靜的一面。面對孩子的表現,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很欣慰,一直感謝老師,第二天,孩子媽媽帶來了一套繪本書籍,與所有小朋友分享。
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現在的森森怎么樣了呢?他雖然有時會很調皮,但是在自理能力方面,他進步很大,可以坐在桌子旁邊自己獨立用餐,可以自主入睡,可以和小朋友坐在一起學知識、做游戲,他改變了很多,變得懂禮貌,變的惹人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有待雕琢的寶石,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我養成了一種習慣——觀察孩子,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愛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有目的的主動的發現,發現他們的需要和進步,發現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新的發現會使我們對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認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永遠有新的發現。
付燕平,二級教師,學前教育本科畢業,巨野縣實驗幼兒園管風琴班老師,室內游戲組成員。2014年進入巨野縣實驗幼兒園,至今已有9年學前教育工作經驗。參與市級課題《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研究》并已成功結題。曾參與巨野縣百節思政“金課”評選活動,并榮獲一等獎。
在我看來做好一名幼兒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愛孩子,愛每一個孩子。
記得有這樣一段經歷,每次活動排隊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爭先恐后的搶占第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孩子們的這一舉動不以為然,只覺得他們就是想當排頭。直到有一天,小欣再一次被擠到后排時,她用一雙期盼而又委屈的淚眼看著我。活動結束后,我把她攬在懷里,在她耳邊告訴她,不站第一也沒關系,大家當火車箱,我們的火車才能很長很長,可她低頭說了一句“老師,我想和你牽手”,當時,我的心被震動了,我慢慢地牽起她的小手,心想,是啊!一次小小的牽手,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的快樂。
有了這些經歷,我把更多的愛,給了身邊的孩子,一個微笑、一聲鼓勵、一次牽手、一個擁抱……慢慢地,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在愛的光環下,我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近,越來越親。多少次,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戲,我感受到了快樂和欣喜;多少次,和孩子一起念兒詩,我重溫了童年的圣潔和美麗;多少次,和孩子在一起,我忘卻了煩惱,沒有了憂慮。而這無數的“多少次”,充實了我的教師生涯,也裝點了我的人生,我以擁有這份平凡而富有創意的事業而驕傲、而自豪。
李榮榮 付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