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魏主任這篇文章寫的很質樸,很動情,表達了對鐵凝主席一生堅守文學陣地,為人民多出好作品的推崇與敬重。現推薦給你,希望在思無界專欄編發.
前天晚上,收到菏澤文旅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福華先生發的一則短信:。
感謝老領導的信任!令我慚愧的是:至今,未讀過鐵凝的作品。知道她是10年前的事情了,當時在《人民日報》看到一則新聞:鐵凝主席率中國作協、北京作協為已去世的著名作家史鐵生搞了個追思會——“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與鐵生最后的聚會”,以此深情懷念史鐵生。僅此一事,我對她的好感與印象足以銘記一生!魏玉傳先生是菏澤知名作家,作品經常被人民日報山東分社等權威媒體編發推介。其文學底蘊深厚,作品多產且具有影響力與美譽度,是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和一些青年作家學習的榜樣。
鐵凝的真才實學從何而來
——回憶編寫《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有感
魏玉傳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著名女作家、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文聯主席鐵凝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唯一的女性副委員長,創造了我國文藝界和婦女界的奇跡,倍受關注,好評如潮,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鐵凝同志之所以備受關注和熱議,主要是因為她的學歷是高中畢業。
一位高中畢業的女作家,不僅連任中國作協和全國文聯的“掌門人”,如今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不少人為之祝賀和贊嘆,鐵凝同志的真才實學從何而來?
水有源,樹有根。面對眾多網民的“贊嘆之問”,筆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想起鐵凝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精彩人生。 上世紀80年中期,承蒙鄧穎超批示和題詞、趙樸初題寫書名,楊尚昆、陸定一親自審閱修訂書中的相關文稿,在中宣部、全國婦聯、全國文聯、中國文化部、中國作協和菏澤地委領導同志及相關人士的關心支持下,筆者歷經5年艱辛編寫的《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1990年3月由中國婦女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發行,一度引起海內外關注,受到廣泛好評。
1985年2月,鄧穎超主席為《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題詞
《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問世后,曾作為中國婦女出版社的一號重點圖書,先后選送到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圖書展覽會和在北京舉辦的海峽兩岸首屆婦女讀物交流展參展,倍受關注。不久,該書被全國婦聯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優秀婦女讀物”。“五四文學運動的最后一位元老”謝冰心得知該書出版后,十分高興,她老人家不顧九旬高齡,欣然揮毫給筆者寫信表示祝賀:
魏玉傳先生:
欣聞《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問世,十分高興,特此祝賀!這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系統和翔實的女作家傳記選集,它的編輯出版,定會推動我國的婦女文學事業的發展,齋肅并請撰安。
謝冰心敬上
一九九〇年九月十日
附冰心手跡
()
在這部史無前例、歷久彌新的《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里,除了編入五四文學運動以來100多位老一輩女作家、中年女作家提供的傳記外,還收錄了十幾位青年女作家寄來的傳記,鐵凝同志便是其中“巾幗不讓須眉”的最出色的一位文壇新秀。
附后,考慮到《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出版已有33年之久,加之當時印數有限,如今,對這部書的內容,廣大讀者知之甚少。為了回答廣大網民對鐵凝同志的“贊嘆之問”,作為該書主編,筆者深感有責任、有義務、有必要將鐵凝同志的傳記,從該書中摘錄予以轉載(),使其重放異彩,讓更多的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今天,回憶編寫《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重溫鐵凝同志當年的傳記,回味她那與眾不同的精彩人生,不難發現,文憑不代表水平,學歷不等于能力,只有勤奮學習,勇于實踐,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堅持不懈,才能獲得真才實學而大有作為。由此看出,新時代我黨選才用才的方針政策與時俱進,不僅逐漸完善,日益成熟,而且更加注重真才實學和現實表現。
附:
鐵凝傳記
鐵凝,1957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趙縣,父親是畫家、舞臺美術家,母親是獨唱演員及聲樂教師。
在家庭的熏陶下,鐵凝從小就深深地愛上了藝術。9歲那年,正當她接受著良好啟蒙教育的時候,她所在的小學停了課,家里的書、畫、唱片被洗劫一空,爸爸媽媽被當作“牛鬼蛇神”送到“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她和4歲的妹妹被送到親戚家,她忍著心靈上的創傷,一邊照顧著妹妹,一邊幫親戚家干活。在“破四舊”殘存下的破紙堆里,她突然發現了高爾基的《在人間》,于是,她一邊搖晃著小表妹的睡車,一邊如饑似渴地閱讀。那扔在床底下沒有封面的孫犁的《村歌》,她拾起來看得入了迷。這些文學作品給了她啟迪和力量,喚起了她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970年,鐵凝被送到中學讀書。當時,媽媽還在“五七”干校勞動改造,爸爸因病住了醫院。既要上學學習,還要照顧幼小的妹妹和重病的爸爸,沉重的擔子落在了13歲的女孩子身上。在那“讀書無用”、“文學藝術工作危險”的年月,由于爸爸的引導和催促,鐵凝經常利用勞動休息之余,背誦唐詩、散文和長篇小說中的精彩片斷。她是芭蕾舞愛好者,身材苗條,腰肢柔韌,被保定地區藝術學校招生錄取,但她毅然放棄了到藝術學校上學的機會。在爸爸的幫助和嚴格要求下,她刻苦讀書,勤奮學習,開始細心地觀察生活,敏銳地捕捉形象,試圖用文學的形式再現生活了。1973年,她寫了篇作文《會飛的鐮刀》,爸爸高興地領著她拜徐光耀為師。當時,老作家徐光耀仍在無辜地遭受著政治迫害。他看了鐵凝的幾篇作文,吃驚地打量了一番這個16歲的中學生,連連說:“沒想到,沒想到,以后你來找我吧。”后來,《會飛的鐮刀》發表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子中。
1975年初,鐵凝高中畢業時,正趕上部隊文藝單位來招收女兵。根據她的自身條件,很可能被錄取。有關部門為她送來一張表格。爸爸把女兒在舞蹈與文學方面的素質認真比較了一下,堅持要她走文學道路。按該地區當時的規定,她可以不插隊,但爸爸還是果斷地說:“不填表了!咱還是去插隊吧,去當農民。”一時曾為綠軍裝而激動的鐵凝來到博野縣農村插隊。
為了熟悉農村,了解農民,鐵凝毅然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她和社員們一塊風里來雨里去,同甘苦,共患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夜深人靜,經常在如豆的燈光下,伏在小小的帆布箱上,追憶、整理一天的見聞和感受。三年多的農村生活,她寫下了百余萬字的日記札記,為她以后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奠定了生活基礎。
1977年后,鐵凝旺盛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發表了《灶火的故事》《小路伸向果園》《羅薇來了》等小說。1979年調河北保定地區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及編輯工作。同年,加入中國作協河北分會,任作協保定分會理事,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夜路》。1982年,她的《哦,香雪》(《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及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并被翻譯成英、德、日、世界語等文字出版。孫犁等新老作家給她來信,滿腔熱情地給予關懷和鼓勵。83歲的冰心老人還特意在家約見了她,并親筆在她的小筆記本上題道:“有工夫的時候,多看一些古典文學和外國小說(譯本也好),這樣眼界廣些,詞匯多些,于年輕的作者有便宜的地方。”她的小說《灶火的故事》(《文藝增刊》1980年第三期)被編入《當代女作家作品選》。)
1983年,她創作的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在《十月》第二期發表后,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光明日報》《文學報》《人民日報》《十月》《作者與爭鳴》等報刊先后發表評論,對這一新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后被改編成《紅衣少女》搬上銀幕,榮獲第五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九年來,鐵凝先后發表短篇小說近70篇、中篇小說8部、散文十余篇,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1984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鐵凝小說集》1985年由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農村題材小說集《哦,香雪》1986年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說集《四季歌》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2年,鐵凝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省青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7年10月,她光榮地出席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原載《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一書,1990年由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發行 , 本文刊登時有刪減)